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news.163.com/11/1025/10/7H71H00T00014AED_mobile.html"
木雕老藝人的新春天(組圖)1319508180000來源:泉州晚報有0人參與木雕老藝人的未來如同他手下的雕刻一樣紅彤彤木雕老藝人有接班人了 泉州臺商投資區張坂鎮蘇坑村的蘇炎彬是名普通的木雕手藝人。在一度日漸式微的木雕手藝中,他堅守了40多年,伴隨著惠安傳統木雕工藝的起起落落。 隨著現在生活的日漸富足,追求精美木雕的人越來越多。在下一代人接班之時,諸如蘇炎彬之類的老手藝人,迎來了以前從未有過的春天。 記者洪俊彥廖培煌文陳小陽圖 好木匠 從“眠床”做起 蘇炎彬的家在張坂鎮濱山中學附近一幢三層樓房里,一樓的作坊里,他和工人們忙著制作準備送往臺灣的一批木雕。53歲的蘇炎彬看起來還很年輕,但已經有著40年的木雕年齡。 眾所周知,歷史上的惠安三大匠最出名:石匠、泥瓦匠、木匠。用當年的眼光來看,木匠更為吃香一些。為什麼?石匠、泥瓦匠大多是建房子時才要雇請的,建房子的人可是不多,而木匠,“要結婚,換床,總得做個‘眠床’吧”。 “從爺爺那輩算起,我們一家三代都當木匠。”蘇炎彬說,他10多歲時,早早接班,跟著父親學手藝,當學徒時,就是從學做“眠床”開始。“眠床”就是早年的床,現在的農村家庭,幾乎家家戶戶還保有以前的“眠床”。只是,早年,做個“眠床”,得用上大半個月甚至一兩個月的時間。“那時做眠床,精雕細琢。”他說,每個過程都要耗時間,哪怕是雕幾顆花草,在雕重要部位時,主人家還得守在旁邊“督工”。“評判木匠手藝好不好,眠床雕工就是最好的標準之一了”。 接班人 更需要鞭策 蘇炎彬的作坊當屬“家庭式”。除了他,還有其小妹、兒子,一家人大多在做木雕。“現在做的活不如以前多咯。”他笑著說,現在他更多是“指導”。 他的兒子蘇明劍23歲,跟著父親學了4年的木雕,現在干起活來,已能獨當一面了。蘇明劍說道,做木雕,以窗、花瓶等為例,大的工序一般是先車輪廓,由顧客提供圖樣,然后木雕師傅畫圖,貼斑,清底、鏤空中間沒用的木屑,打胚,修飾邊紋,磨光、拋光表面。最后的上色由其他地方專門上色、上漆的作坊完成。 同時,年輕人更有想法。蘇明劍會畫圖,而且畫得不錯,圖案的選擇也往往恰到好處,在木器上也得到體現。這點得到了既是師傅也是父親的蘇炎彬的認可。 蘇炎彬只是悄悄地告訴記者,他并不打算表揚兒子,在他看來,年輕人更需要鞭策,“做人就像雕木頭一樣,要精雕細琢,沒到最后打磨,看不出(作品)好壞。”他說,學木雕是個很辛苦的活,要長時間浸泡其中,才能做出好東西。 天地闊 老藝人迎來新春天 “按天計算,每天工價100多元只能算是‘小兒科’了。”蘇坑村一位木雕師傅說,普通的師傅一天的工錢,有的高達四五百元,會雕些更難的,工價更高。今年以來,工價提升了20%左右。蘇炎彬也說,與木頭打了40多年交道,做了一輩子的“木頭人”,這些年才體會到有盼頭。 在蘇坑村及附近一些村莊,這樣的家庭作坊為數不少。很多木雕師傅不外出,在家做活,由外面的人攬活,攬到臺灣、香港、東南亞等地的活,再找人做。當然,也有一些師傅大名遠揚,慕名前來的人也不在少數。 在蘇坑村,像蘇炎彬這樣的木雕師傅,還有很多。不僅是蘇坑村,在原來的惠南、惠東等地,還活躍著許多的“蘇炎彬們”。在經濟發展,人們追求精美物質生活之時,“蘇炎彬們”有了更廣闊的空間。而傳統的技藝,也因為適應時代的大潮,往前推進,有了更多的“蘇明劍們”,才不至于失傳。 人富足追求精美木雕 在像蘇炎彬這樣年紀的木匠生涯里,大多做過幾百上千個“眠床”。一流的技藝從“眠床”鍛煉起,那做起其他的木雕活,也就輕車熟路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眠床”逐漸淡出,從價格和舒適度來比較,人們更傾向于“席夢思”、高低床。除了家具、木頭建筑等活,木匠可做的活頓時少了許多,年輕人也不太愿意學了。
關鍵字標籤:神像雕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