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追求更高層次的布局和發展為建築垃圾資源化行業的發展帶來新機遇。近期,北京市集中整治「開牆打洞」的行動進行得如火如荼,東、西城區及石景山、朝陽等地均開始「大手筆」拆除違建。治理「開牆打洞」在消除建築安全隱患,規範街道秩序,減少垃圾遍布的同時,在拆除過程中帶來的大量建築垃圾也為建築垃圾資源化行業、企業提供了施展拳腳的空間。 浩域實業:防水工程公司 整治「開牆打洞」垃圾處置成難題 「開牆打洞」是指居民樓的一層「由居改商」的現象。這一現象從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而開始,一些人把一層的居住用房改造成商鋪,來獲取住宅達不到的利益。 但是,這種擅自改變房屋主體結構的行為會留下不小的安全隱患:有的底商把原來的窗戶敲掉,甚至破壞了承重牆;有的還加蓋違建,造成交通秩序擁堵、消防通道堵塞、樓前綠地擠占等方面的問題,讓居民困擾多年。 浩域實業:陶粒板施工 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和食品藥品監管工作會議上,北京市副市長程紅表示:「治理『開牆打洞』是目前治理大城市病的攻堅戰,目前各區治理『開牆打洞』成效顯著,各區要加強統籌,按時穩妥推進、疏堵結合。」 據悉,日前發佈的《北京市「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2017年工作計劃》中要求:今年內,北京全市拆除違法建設4000萬平方米以上;開展佔道經營、無證無照經營和「開牆打洞」整治,全市整治「開牆打洞」行為約1.6萬處。 程紅將這組數據進一步細化:丰台5000多戶、海淀3341戶、西城3000多戶、東城2300多戶、朝陽1800多戶…… 據統計,每1萬平方米建築在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建築垃圾500~600噸,而拆除1萬平方米舊建築,將產生0.7~1.2萬噸建築垃圾。這就意味著,北京市此次整治「開牆打洞」將帶來2800~4800萬噸建築垃圾。 根據北京市建築垃圾綜合管理及循環利用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的北京市建築垃圾簡易填埋場所名單,北京市目前擁有38家建築垃圾消納場,以「北京南山鴻洋建築工程有限公司消納場」為例,消納場佔地213000平方米,總容量800萬噸,這已經算是北京市內相對較大的建築垃圾消納場。而此次整治帶來的建築垃圾將填滿至少4個類似的消納場,近10萬平方米土地被白白浪費。建築垃圾增速迅猛,未來的儲存場地空間不容樂觀,面臨嚴峻的考驗。 處置建築垃圾企業開始行動 那麼,此次北京市整頓「開牆打洞」的建築垃圾都到那裡去了呢? 據悉,北京市的建築垃圾除了被運至全市38個專業填埋場消納之外,已經開始有一部分被運至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廠進行循環再利用。這個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廠即是北京市第一個正式規劃建設、手續齊全的建築垃圾處置廠——北京市政路橋大興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廠。 據悉,北京市政路橋大興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廠日前已經完工並開始試運行。廠區目前佔地120畝,建築面積將近3萬平方米,設計產能為年處理建築垃圾100萬噸,並具備每年60萬方再生混凝土和70萬噸再生無機混合料的生產能力。目前,工廠的預分揀車間里堆放的就是此前從新機場附近運來的建築垃圾和大興區部分治理「開牆打洞」之後產生的建築垃圾。 將這些建築垃圾進行資源化不僅僅能夠消納這些建築垃圾,節省至少10萬平方米土地,還能將建築垃圾做成建材等產品,節約大量能源和資源。在建築垃圾資源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官網上,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建築垃圾經過資源化處置,可以製成9大系列、32個規格,包括活性微粉、再生細骨料、再生粗骨料、再生種植土、再生預拌砂漿、輕質陶粒、再生預拌混凝土、再生瀝青混凝土、再生預製構件製品等環保產品。 經過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廠的處置,北京市部分建築垃圾將找到一個好歸宿。其優勢自不必說,機遇也是不言而喻。 僅僅有一個建築垃圾資源化工廠還遠遠不能滿足北京的發展需求。據北京市城管委相關人員介紹,北京市將還要在丰台、房山、海淀、朝陽各規劃一處處理基地,力爭使本市建築垃圾規範處置率達到85%,資源化處置能力提升至800萬噸。 在北京市政路橋大興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置廠之外,其他的一些建築垃圾處置項目也正在如火如荼的推進過程之中。例如北京聯綠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建築垃圾資源一體化項目」,每年處理建築垃圾150萬噸,生產環保產品達9大系列50多個品種,具有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48個,實現了100多項關鍵技術創新,發佈了142項建築資源化相關標準,無論從技術上,還是體繫上,都達到了領先水平。一體化工廠項目正蓄勢待發,等待著為城市提供服務。 競爭=企業實力+政策支持 就目前的北京的建築垃圾資源化現狀而言,近年來北京市出台了一系列接地氣的建築垃圾資源化政策,例如北京市市政府印發的《關於全面推進建築垃圾綜合管理循環利用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條例,但建築垃圾資源化事業發展卻並不順利,北京市僅有一家正式規劃建設、手續齊全的建築垃圾處置廠。 究其原因,缺乏重視、拿地難、沒有生產許可證成為其他建築垃圾資源化企業難以投入生產運行的最主要原因,一些擁有國際領先技術的建築垃圾資源一體化工廠被閑置。 在建築垃圾資源化產業發展初期,通過政府的手來幫助企業的成長是行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建築垃圾資源化行業和其他新興的行業一樣,是需要從政策、管理、市場體系等多方面進行綜合管理的行業,建築垃圾資源化行業同有些行業又不一樣,它所帶來的環境、社會效益相對來說周期較長,且因為技術含量很高,先期效益不明顯,推廣起來並不容易。只有在政府高層充分認識和了解之後,做出正確、有力的決策,並且有完備的執行系統和執行能力,才能夠促進產業政策的落地和執行,促進行業的發展。否則,政策只能是一張白紙。 建築垃圾資源化行業的發展能夠帶來巨大的環境和社會效益,希望政府的高層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建築垃圾資源化發展。建立一個完整的執行、監督機構和體系,促進政策落地。建立一個由決策者制定政策、行業專家來參謀,相關部門去執行的完整的執行體系。在執行上,明確主管部門,讓行之有效的部門去管理建築垃圾處置行業,在監督上,規範相關法律體系,明確建築垃圾處置的責任歸屬,將回收、生產、消費、監督各個環節都囊括其中,使得產業發展的每個環節都有法可依。扶持一批優秀企業發展是應有之義。 建築垃圾資源化企業是環保企業,是幫助城市消納城市垃圾的,為城市排憂解難的。因此,政府要給予實質性支持,首先是土地方面,給予其合法的生產身份,至少是在市場化環境下能夠合法、正常的運營。在資金方面,應加大政策鼓勵支持,為建築垃圾回收利用企業提供融資渠道,解決資金瓶頸,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促進行業的長期穩定發展。對建築垃圾資源化企業提供稅費優惠,將處置消納建築垃圾企業納入增值稅全部免除、減少所得稅的範疇;凡利用建築垃圾生產出的材料和產品,國家應在稅收政策上給予優惠。通過撥款、低息和無息貸款等優惠政策,加大對建築垃圾循環利用企業的政策扶持,鼓勵全社會利用再生建材或產品。 整治「開牆打洞」為北京市建築垃圾資源化行業帶來新機遇,但其實不僅僅是在北京市,為提升市容市貌,我國其他各大城市的改造空間巨大。除此之外,例如,河北省雄安新區的建立、海綿城市概念的興起等也為建築垃圾資源化帶來新機遇。因此,政府、企業要合力出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更好地抓住機遇,迎接更多新的挑戰。 來源:中國建材報 更多詳情內容,歡迎前往中國水泥網www.ccement.com,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國水泥網)擁有最新的水泥資訊 編者按:2017中國水泥行業最美工作服大比拼開始了。徵集穿著工作服時的工作場景照片。數碼相機、手機拍攝均可,提倡新意,組照不超過5幅。照片可進行簡單處理,但禁止用軟體深度加工製作。照片涉及的著作權、肖像權、名譽權等法律責任由作者自負。 報名投稿時間:4月17日——5月10日,在中國水泥網微信對話框上傳照片,並留言「照片名字+姓名+聯繫方式」,注意:在上傳時,請選擇「原圖上傳」或者發送照片到郵箱。並在郵件中註明:照片名稱,照片說明,姓名以及聯繫方式。投稿後會有一個投票評選,前五名者會有驚喜哦。 |